在子女教育问题上,许多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值,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人中龙凤,而不是一个普通人。
对此,陶行知先生曾尖锐抨击过所谓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的思想。他提出,“既不做‘人上人’也不做‘人下人’,而要做‘人中人’,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”。所谓“人中人”,就是一个正常的人,而非人中龙凤。
那么,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名正常的儿童呢?
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
不可拔苗助长。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不宜操之过急,让孩子做一些超出现有能力范围的事情,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,不能从家长自身的意愿出发,让其从事不符合他年龄段的活动,故意制造出所谓的“神童”。
印度男孩辛格,四岁半就完成了42.195公里的马拉松跑,震惊印度,人称“马拉松神童”。2007年,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路程,但就在辛格准备开始漫漫征程的第一天,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。
原来,警察接到了政府的命令,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。印度政府的理由是,辛格只是个5岁的孩子,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,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段的活动是一种极大的残忍。国家可以不要“神童”,但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。
这就是正常的儿童观,儿童5岁的时候要完成的是5岁能完成的任务,不能也不应该去完成15岁或者25岁才能完成的任务。
立德树人,培养儿童善良的本性
善良是最基本的人性,培养有人性的儿童就是要培养善良的儿童。目前,把青少年问题按照重要性排序,可以概括成四个迷失:信仰迷失、价值迷失、道德迷失、人性迷失。从基础性排序,人性迷失则是最基础的、第一位的。人性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,没有人性就谈不上价值观教育、信仰教育。
但在一些家长看来,孩子如果太善良就容易吃亏,于是,他们经常教育孩子在同伴面前耍横、使小心计,甚至欺负弱小。这样一来,孩子看上去好像沾光了,其实损失的是做人的根基。
一个不讲道德、不体量他人、专横跋扈的孩子一定不是一个正常的儿童,其人生道路也不会走得很远。因此,家长要把孩子的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,培养孩子向善的本性,不可让孩子为了眼前的小便宜而在将来犯下大错误。
塑造阳光儿童,培养乐观坚强的品质
人生仿佛《西游记》隐喻的一场“西天取经”,道路遥远,跋涉艰难。儿童成长的“西天取经”,也要历经“九九八十一难”。面对漫漫人生、面对坎坷曲折,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精神永远是照亮人生之路的心灯。
但许多家长却认为,孩子年龄小、心智不成熟,需要家长给予倾心的爱和保护。他们似乎不知道,每位儿童将来都要走向社会,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。
研究表明,人成年以后的性格大部分是在6岁以前形成的,人遇到挫折和苦难时是否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也取决于6岁以前。因此,要培养一个正常的儿童,家长要创造机会,让孩子多经风雨、多受磨难,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阳光心态。
培养孩子具有美好心志,具有独立意识
自立儿童是具有美好心志的儿童。儿童自立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二是我的事我做主。
现实中,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,家务活从不让孩子插手,孩子自己的衣服脏了,也完全由父母代洗,上下学都是由父母车接车送……这样的养育方式培养了许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没有主见的“巨婴”,即使孩子上了大学或参加了工作,也需要父母的照顾和陪伴。以这种方式养育孩子,不仅难以使其成为一个正常儿童,将来也很难说能成为一个正常人。
因此,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,让孩子从劳动中寻找乐趣,并通过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。
遵时培养,再加上培育孩子善良的本性、乐观坚强的品质和较强的自立能力,这就是陶行知先生“人中人”的培养目标,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就,既要看孩子的先天禀赋,也要看自身的努力与付出,但起码这样的孩子不会离经叛道、走上邪路,正如《论语》中孔子所言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”